Get Adobe Flash player
 

Everyone Group 專業網頁設計

IT-discus

一張圖搞懂五大社群平台》FB 還是 Linkedin?一秒找到最正確行銷工具
 
 
 
該用哪種社群網站作為輔助品牌的經營和推廣呢?
過去企業投入在社群網站的預算僅佔總預算的 9%,但預計在未來 5 年內將會成長 100%。在社群網絡成為 21 世紀的主流世代,從資料蒐集到消費,人們透過這些社群作為新的溝通管道方式。當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 等社群網絡逐漸滲透在你我的生活中,並且就好像我們的精神糧食一般地不可或缺時,許多電子商務賣家也欲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壯大自己的品牌,甚者有些品牌正是成功的藉由社群網絡輔助驚人的業績銷售。
 
對網路業者來說,社群網絡對開發新的客戶、顧客回流管理,以及將品牌最好的一面展現在消費者面前,有了嶄新的方式。而社群網絡所發布的內容、提供的資訊之於品牌而言,就像 1950 年代時的店面招牌是一樣重要的。業者可以從社群網站中獲得消費者的各種資訊,不論是有效地針對主要客群行銷、分析主要的客群資料,提供更即時便利的服務,增加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等等。
 
然而市面上那麼多社群網站平台,究竟什麼平台才是適合你的品牌?
 
是不是需要每個社群平台都經營一個帳號好「一網打盡」呢?
 
首先破除,我「都要」分一杯羹的迷思
事實上每個社群網站都有其所屬的主要客群跟使用偏好,選擇正確的社群網絡經營是很重要的,畢竟如果是一個小公司或是在很有限的資源下,你一定不會想花大把的時間和鈔票 try and error 的經營社群網絡。
 
 
好比說對有些品牌而言,使用 Pinterest 或是 LinkedIn 來說是一件非常沒有效率的事,因為基本上他們品牌的目標客群根本不會使用這些社群網站或是 App。商人雖然不免想著如何才能將利潤最大化,但選擇適合的市場也是很重要的! 
 
為了避免走冤枉路,為了讓你能夠事半功倍,以下TransBiz將為你整理幾個社群網站的特性,作為品牌經營的參考。
 
 
Facebook:適合作為目標客群的廣告平台
 
Twitter :適合有意義的內容、對話或是社會支持
 
Pinterest : 飲食、美容、時尚
 
Instagram:吸引人的實體環境或商品
 
LinkedIn: 文化、公司新聞、職涯
 
Facebook : 買廣告吧!
Facebook 是目前眾多社群網站之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廣泛地連結每個人生活圈的朋友和家庭成員,對業者來說也是連接消費者的管道之一。
 
然而根據臉書過去兩年來的使用者人口統計變數分析,並沒有很明顯的差異。主要使用者的年齡層在 18-29 歲,佔了 87%,30-49 歲的使用者比例減少,但 65 歲以上的長者則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學歷分布的特性也十分廣泛,但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使用者亦有增加的趨勢。
 
此外,加上臉書資訊流動非常的迅速,因此能夠產生的曝光機會便大幅的下降,再者社群網路需要的 FAQ 功能,臉書無法即時提供這項服務;根據統計結果顯示,近來臉書被大量資訊流洗版,使得粉絲專頁的點閱率減少,發布的文章或是所販賣的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不大。
 
以臉書作為社群網絡的平台,只能鎖定 2% 的客群。因此,與過去相較之下,臉書傳遞訊息的可靠性下降了。不過,如果你的粉絲專頁仍然有足夠的按讚數量,粉絲人數也有持續成長,則可以透過付費的廣告,以增加網頁的流量,影響潛在的特定客群,刺激這些潛在消費者到回到網站,不論是瀏覽商品或是蒐集資訊,以避免錯過絕佳優惠的交易機會。
 
優點是所有的品牌都有均等的機會,只要付費就能夠將目前存在的客群或是曾經瀏覽過你的網站的消費者,增加網站在臉書上的曝光率。因此,付費廣告的優勢便在於它是高度目標化的、與消費者喜好高度相關的,比起將廣告暴露在非主要客群中來得更有效。
 
缺點就是必須為廣告付費,但是如果有好的廣告內容跟宣傳手法,也可以透過小小的付費廣告,為你的營收大大的增加。
 
除了買廣告以外,FB的宣傳實例
 
透過影片和照片做行動的呼籲:增加潛在客群的自然觸及率 (organice reach),讓消費者參與討論,在影片或照片中提出問題,並盡可能地在影片或照片中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訊。例如 Lowe‘s 透過 FB 的短片宣傳,提供五種讓房間可以更好看、更舒適的方式,加深潛在客群或消費者的涉入程度。持續讓消費者對產品保持好奇或興趣,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以後再漸漸滲入一點點行銷的內容,比較容易被市場接受。因為根據全球社交媒體的調查,使用者並不偏好「購買」按鍵,在 Tumblr、Instagram、Pinterest、Twitter、Facebook 五個社群網站中,又以臉書的使用者,最不喜歡看到「現在買」的按鍵。因此該如何擄獲消費者的心之隱晦行銷手法,也是有眉角的。
 
 
想知道如何增加 FB 自然觸及率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增加FB自然觸及率的六個方法
 
Twitter:趣聞軼事、圖片、引用;需要較多售後服務的商品如電子產品
Twitter 限制使用者發文的字數在 140 個字以內,有點像是 Plurk 的一種微網誌社群,在台灣比較不流行,盛行於歐美國家,從「阿拉伯之春」開始也像是其他政治活動的代言人一般,有著廣大、即時的號召能力。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近五分之一的成年人使用 Twitter,大部份的使用者年齡在 50 歲以下,有許多品牌都以 Twitter 作為主要的社群網絡,但成功的關鍵在於品牌的特性得符合 Twitter 的使用者特性。
 
研究調查指出,Twitter 的使用者偏好圖片更勝於影片,有趣的內容(how-to and list blog spot)比起他種類的資訊的轉發次數來得更高,有「引經據典」的動態比起那些沒有「引用」的動態,多了 43% 的追蹤者。
 
簡單來說,不論你是賣什麼產品的電商,Twitter 的使用者喜歡的就是「有趣的內容、圖片,以及激勵人心的格言」,若你能將 Twitter 使用者偏好連結到自身的品牌做內容發布,則很有可能透過此社群網絡吸引到更多關注相關議題的人,或是藉此提升轉發的次數,提高品牌的能見度,甚至是開發新的客戶。
 
此外,Twitter 也是一個最佳創造品牌與消費者對話空間的平台,因為 Twitter 的可及性很高,也被廣泛的使用。比起 email 的往返時間,Twitter 更有效且即時。若能夠在 Twitter 上即時且準確地回覆顧客訊息,也可能因此提升品牌的形象和評價,有助於產品的銷售。
 
有鑒於 Twitter 的即時性,有些品牌選擇 Twitter 作為主要的社群媒體管道,但這並不是對每個品牌都有效。若產品是比較高風險的產品需要較多的售後服務,像是電子產品,則 Twitter 是一個很推薦使用的社群網絡,能夠有效地為顧客及時解決問題。
 
Twitter行銷實例
 
例如一個與生活相關的衣服品牌 Ugmonk,透過 Twitter 發布印上賈伯斯經典語錄「Never Settle」的品牌衣服,同時搭配賈伯斯曾經說過的激勵人心的短語。根據 Twitter 的使用者偏好,照片比起純文字的轉發比率高達 94%,那些激勵人心的短語又總是令人會心一笑,並深得 Twitter 使用者的心。 對 Twitter 的使用者來說,他們最先接收到的訊息並不是品牌為了銷售或是宣傳的衣服,而是那些鼓舞人心的名言佳句。
 
當然也要避免過度使用和濫用那些經典格言,最好的方式是尋找比較顯為人知的佳句,但同時又與品牌核心價值相符。
 
此外善用時下流行的主題標籤 (hashtag) 也能為行銷帶來顯著的效果,例如 Sephora 這個指甲油品牌在貼文中標上了「 #manipediday」的標籤,讓更多人可以透過主題標題搜尋到他們家的商品。一個好的主題標籤不僅能為品牌創造一種個性,同時也能引發更多討論和互動。(註:美國有一個 National Mani Pedi Day 的商業節日在 4/25 日,是讓女性同時修腳和修指甲的節日)
 
 
時下熱門和趨勢潮流的主題標籤通常源於具有影響力的人、明星或是競爭對手、合作對手的其他品牌,善用主題標籤在推文當中,當內容是有趣、且引人注目時,則提供品牌更廣的機會去參與「世界的對話」。
 
參考網站
 
引經據典:Reddit
熱門主題標籤搜尋:Hashtag, Trendmap, What the Trend, Twubs
Instagram:引人注目的照片
根據調查顯示,幾乎有超過一半以上的 Instagram 使用者(300 萬人)每天都會登入此社群網路,主打強項就是圖片。對品牌來說是相對友善的平台,因為它並不會過濾或是隱藏任何的動態,或是以雜亂無章方式呈現。
 
Instagram 比較適合擁有實體環境展示空間,大量的產品和配件可以在同一個畫面中顯示的品牌。例如衣著服飾配件這些商品可以被實境展示,同時搭配呈現,也很容易拍出唯美、吸睛的照片,甚至透過照片說產品的故事,便很適合使用 Instagram。但若品牌不符合上述的內容,只要能夠創造一個創意十足的策略,像是讓消費者主動為品牌創造流量的UGC(user generate content),搭配一致性的主題標籤、影片討論,Instagram 也能為品牌形象或是銷售量帶來一場炫風。
 
Instagram UGC搭配影片的實例
 
例如前陣子許多業餘愛好者使用 GoPro 拍攝自己挑戰極限運動的過程,或是驚人的美景。透過使用者的分享影片,搭配主題標籤不僅增加 Youtube 的瀏覽次數、訂閱人數,也影響潛在消費者產生「我應該也可以做到」的感覺,使得 GoPro 一夕爆紅。
 
 
另外像是知名服裝品牌 Gap 也透過 Instagram 成功製造「未演先轟動」的行銷效果,率先發佈時尚新潮流的短片,引起熱烈迴響。
 
又或者像是在 Instagram 很紅的 Starbucks,去年透過 UGC 手法舉辦的 White Cup Contest 活動,推廣可重複使用紙杯,邀請熱愛手繪的消費者在白色紙杯上塗鴉,只要透過 Instagram 或是 Twitter 上傳手繪紙杯的照片,加上主題標籤#WhiteCupContest,即完成報名,最後由主辦單位選出一名優勝者,獨得比賽獎金。有些參賽者也用動畫短片,或是縮時攝影組合呈現整個創作的過程。這個活動算是將各種社群網絡結合起來,以發揮最大綜效的經典範例。
 
 
影片可以讓商品以更多元方式呈現,像是虛擬情境的互動,同時也能增進消費者對產品的社會信賴,更貼近消費者的生活。當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和隔閡少一點,購買的機率就多一些。如在還沒購買商品之前,消費者可以透過影片知道產品各種的使用可能,同時之所以 UGC 帶來的驚人效益,也是因為多數的消費者(近七成)會採信其他使用者的評論,而影片往往會帶來熱烈的討論串,甚至使用者自行回覆等等,形成一個無限擴大的循環。
 
註:UGC 就是讓使用者自行創造話題性,讓網友透過影片擁有自我展現的舞台,同時也可能獲得廠商的回饋,具極大的傳播效應,往往能為品牌帶來的加分效果。
 
Pinterest : 飲食、美容、時尚
Pinterest 網站設計的風格非常精美,是以圖示「佈告欄」的方式呈現,目前使用人數約 30%,並逐年攀升中。但驚人的是,其中有 85% 的使用者是女性!此外,根據 MillwardBrwon 的調查,有 87% 的使用者習慣在 Pinterest 上找東西,買東西。
 
而這些使用者偏好在 Pinterest 搜尋的五大類主題依序分別是:食物、居家裝飾、衣著服飾配件、美髮美容以及健康健身,其中飲食部分佔了近 8 成,居家裝飾佔了 6 成。
 
因此如果你的品牌在上述五大類主題之內,便很適合以 Pinterest 作為主要的社群網絡。使用者通常喜歡將他們喜歡的主題「釘」在他們的佈告欄上,作為未來購買的指標,像是一個長期的慾望清單、購買靈感的泉源,所以如果你的佈告欄看起來夠誘人、夠獨特,也可能會吸引到使用者的目光,衝高流量和購買的人氣。
 
不過 Pinterest 也和其他社群網站一樣會有訊息過載的現象,所以要如何透過一些小方法,確保自己的佈告欄可以在消費者的喜好佈告欄上待的時間越長,帶來更高的點閱率,轉換到你的商場購物呢?
 
以下提供幾點技巧:
 
在照片中提供更豐富且有效的資訊
 
例如即時價格資訊,哪裡可以買到商品,產品的特性說明等。若消費者有使用產品佈告欄的功能,當產品降價超過 10% 以上時也會主動告知使用者。
 
將多種不同情境的照片,融合成一張圖在佈告欄上發布
 
食物或是手工藝品等一個接一個的步驟之製造或生產過程,可以引發消費者購買的衝動。
 
主動引導(潛在)消費者到Pinterest
 
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追蹤者,不論是現有客群或是潛在客群,可以藉由各種激發消費者採取行動的方式,如 email 推廣、影片宣傳、登入 Pinterest 贈送會員點數等各種方式,試圖主動地引導消費者到 Pinterest 的頁面,讓消費者對你的品牌或商品產生更多的好奇心,主動出擊。
 
根據不同的客群分別開不同主題的佈告欄
 
像是 Nike 就針對不同的使用客群增設不同的佈告欄,基於 Pinterest 主要的客群是女性,Nike 就開了 Nike Woman 的帳戶,以女性運動員代言 Nike 品牌的服飾,搭配激勵人心的格言在品牌配件中,同時也作為他們廣告內容的主打。同 Twitter 的使用者一樣,「行動呼籲類」的名言佳句時常被分享,Nike 這種行銷的方式除了增進消費者對品牌的意識以外,也帶來消費者對該品牌更多的關注。
 
 
LinkedIn 文化、公司新聞、職涯
LinkedIn 的使用者比起其他社群網站而言較年長,大部份是在 30-64 歲之間,使用比率約佔成人市場的 28%,教育程度以大學畢業生居多。人們使用 LinkedIn 多是因求職的需要,或是同事之間的聯絡管道。因此要透過 LinkedIn 經營社群網絡關係,必須意識到:使用者通常是對你的公司有興趣的人,像是找工作、或是商業合作夥伴,對商品的行銷和推廣是不管用的。
 
最後再簡單地整理各社群網絡之間的差異
 
 
想知道上述的主要社群網站更細節的人口統計變數資料分析:Demographics of Key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最後的叮嚀與提醒:選擇社群網站時,請再三地考量每個社群網站的特性,也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市場定位在哪裡,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引用來源 :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12/30/brand-social-media-marketing/